大家都知道,咱们祖国以前经历过不少苦日子,就在那样不容易的时候,出现了许多勇敢战斗、默默付出的英雄老前辈。 不管是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还是在人海中默默奉献的隐蔽斗争中,都能看到那些不顾自己安危的英雄。项与年,正是这些英雄里的一个。 【青年艰苦,壮年离家】 项与年,小时候叫项廷椿,1894年在福建连城县的一个农民家里出生。因为家里穷,他小时候没上过什么好学校。后来,为了让他的哥哥能读书,也为了减轻家里的压力,父母就把他过继给了没有孩子的堂叔项仕杰,从那以后,他就改名叫项与年了。 刚到堂叔家,堂叔一家对项与年特别热情,不仅安排他进了私塾,还耐心地教他读书写字,这让项与年有了难得的上学机会。
没过多久,项与年的婶娘家里添了个男娃娃,这事儿让被过继来的项与年感到非常为难,毕竟他可不是堂叔真正的骨肉。 堂弟出生后,婶娘怕他将来跟堂弟抢家产,就开始处处为难项与年。她不让他去私塾读书,还让他包揽家里的所有杂活。这样一来,项与年在年轻时的日子过得真是苦不堪言。 项与年15岁时,和堂叔家早年给他定的童养媳王村玉结了婚。过了五年,王村玉生下了一个男娃,项与年给孩子起了个名儿叫项德崇。本来王村玉想着,等项与年能自立门户了,日子就能舒坦点,可没想到项与年突然说要出去闯荡闯荡。望着丈夫那坚决的眼神,王村玉最后还是答应了。 【跌跌撞撞的革命探索之路】 1917年,项与年踏上了去北平(现在叫南京)的路,想去找他的哥哥项廷爵。后来,项廷爵就让项与年留在了自己身边,那时候项廷爵正好在北平法院做法官呢。
受项廷爵的启发,项与年见识了不少以往难以碰到的大场面,也听到了许多在家乡从未听闻的新鲜观念。这次南京之行,让革命的新观念在项与年的心里悄悄生根发芽,充满了勃勃生机。 就在那个时候,身在南京的项与年碰巧遇到了孙中山先生发起的革命活动。出于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和想要为社会出力的想法,项与年加入了这次革命。 项与年亲眼目睹了真正的革命斗争后,心里明白了,革命这事儿急不来,得好好琢磨。从那以后,项与年踏上了漫长的革命摸索旅程。 后来,项与年经过项廷爵的同事李自立的介绍,有幸见到了孙中山先生。在孙中山先生的关照下,项与年随后加入了国民党。 那时候,项与年觉得这样做能拯救中国和人民,可让他非常失望的是,国民党里面打来打去,腐败堕落得越来越厉害。这让他意识到,加入国民党并不是救国家的最好办法。 【踏上共产主义道路,而立之年归国】 1921年,老百姓的反抗越来越火,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。到了1925年,项与年通过一个朋友的介绍,结识了宣中华。宣中华给他讲了中国共产党的信念是怎么来的,他们聊起了俄国的十月革命,也说到了当时咱们国家的情形。跟宣中华这一聊,项与年觉得好像找到了救国家的好办法。
1925年的时候,项与年在浙江的石甲小学里,郑重地宣誓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,从此踏上了追求共产主义的路途。 入党后,项与年按照组织的吩咐,用了梁明德这个名字,悄悄当上了地下革命者。刚开始在军队时,他被派到了印度尼西亚那些地方,担任党的支部负责人。在那里,他悄悄地吸收新党员,建立党组织,还开展了很多秘密的革命活动。他的这些努力,让党的队伍慢慢变得更加强大了。 1927年的时候,印度尼西亚那里的荷兰殖民者盯上了项与年,在集会上把他给抓了,然后把他送回了祖国,那时候他已经三十多岁了。刚回国那会儿,项与年就像迷了路的小鸟,联系不上组织,只好先藏着,假装是国民党的人。 【找到组织,再次投身革命事业】 之后,靠着是国民党党员的身份,项与年经过南京政府侨务委员会的推荐,去了复炎小学当校长。在当校长的日子里,项与年始终在努力找和自己一条心的人。最后,他亮明身份,在共产党员教师马剑华的帮助下,项与年成功和党组织联系上了。
后来,经过组织调配,项与年以南京华侨事务委员会科长的职务身份,辗转来到了祖国的上海,并且在那时,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特科里的第三科。 三科也叫行动小组,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捉拿叛徒、敌军间谍和内鬼,同时还要悄悄传递秘密情报。行动小组干的活儿既特别又关键,这是明摆着的事儿。 1929年8月24日,广东的农民头头彭湃,还有中央军委的颜昌颐、邢士贞等人,悄悄在上海沪西区新闸路开了个革命小会。可会议还没聊完,英租界巡捕房的警察就闯了进来,把正准备干的革命大事都给搅黄了。更糟糕的是,参加会议的领导们全都被抓了起来。 【击毙叛徒,有年立功】 事儿一传开,组织立马行动起来,打算救那些被抓的人。到了8月28日,救援的小分队悄悄躲在上海枫林桥边上,就等着抓准时机动手。可没想到,敌人的押送队伍没按咱们事先打听好的时间走枫林桥,结果,这次营救就没能成功。 没过多久,营救行动刚失败,大家还没来得及筹划下一次,就听说龙华警备司令部把之前抓的那些党员都给处决了。中央领导一听这消息,火冒三丈,项与年他们这些革命党员心里也是又难过又气愤。
那天下午,组织经过一番调查,发现内部出了个叛徒。这个叛徒不是别人,正是跟着一些党员到上海后,在中央军委任秘书的白鑫。组织一得知白鑫叛变的消息,立马就下了决定,要处决他。 就这样,行动科的得力干将项与年这次挑了大梁,摸清白鑫的行踪后,他带着人在白鑫常去的范争波公馆周边设下了埋伏。三个月漫长等待后,项与年终于在公馆门外成功干掉了白鑫。在这次除掉白鑫的任务里,项与年可是立下了汗马功劳。 【“铁桶计划”】 1932年,项与年换上梁明德这个名字,悄悄进了江西省第四保安司令部做机要秘书,从此过上了更加惊心动魄的卧底日子。 1934年9月,敌人多次想办法打垮共产党,但都没成功,他们开始觉得共产党挺有实力。为了尽快把共产党全部消灭掉,敌人在江西九江旁边的庐山牯岭,连续开了六天会,商量出了一个很周密的打垮共产党的计划,人们后来把这个计划叫做“铁桶计划”。
“铁壁合围计划”,就是说敌人打算用他们厉害的军事装备来打败我们——他们会派出150万大军,还有270架飞机和299门大炮,一起朝着我们的革命老家江西瑞金猛攻,打算从四面八方把我们团团围住。 同时,敌人打算用1000辆军用大卡车来拉运士兵,打算灵活打仗;这么看来,要是这个计划成了,那结果可就严重了。 在“铁桶计划”敲定的那天晚上,敌军里一位挺有名望和资历的老将莫雄,悄悄地和项与年见了面。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像莫雄这样以前被当成“剿共英雄”的人物,其实老早以前就和我军有过交往,他还多次流露出想加入我们,为我国革命事业出一份力的愿望。
那天晚上,敌军一搞好他们的计划,莫雄同志就觉得这事儿太重要了,得赶紧行动。他悄悄把情报带下了山,和大家一起商量了一番。最后,莫雄决定把情报交给项与年,让他把情报送到我们军队的根据地,好让大家知道敌军那帮人的坏心思。 【扮作“乞丐”,惊险传递情报】 项与年一拿到情报,心里就明白这事儿关系到我军的生死存亡,得赶紧送出去。他麻利地整理好情报,用四角号码字典的字码把它编成了密码,还把原来的文件给烧了。当天晚上,项与年就打扮成一个教书先生,踏上了送情报这条充满艰险的“铁桶”之路。 那时候两边打得火热,到处都是敌军在到处找人,项与年到了泰和后,就动弹不得了。想躲过敌军严密的搜查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儿,所以项与年想了个挺冒险的主意。
项与年弯腰拾起路边的石块,狠狠心朝自己的门牙砸去,一口气愣是敲掉了前面的四颗牙,嘴里顿时涌出血来,满嘴的血腥气让他直皱眉,就这样,他也没换衣服,直接躺下睡了。 第二天早上,项与年的伤口变得又红又肿,还流脓了,脸肿得都快认不出他原来的样子了;接着项与年不小心把饭菜打翻,在地上胡乱滚了几下,然后甩掉鞋子,装成“叫花子”就出门了。 在泰和山那里,项与年正好撞上了到处找人的敌军。他装成个“乞丐”,身上那股饭菜馊味让敌军闻着不舒服,随便问了几句就放他走了。接下来,每到一处敌军检查的地方,项与年都靠这身“乞丐”打扮,混过了搜查。 1937年10月7日晚上,项与年总算是成功抵达了我们红军的中央苏区。一见到红军战士,项与年身体就撑不住了,直接倒在了根据地的大门口,倒下前嘴里还不停地念叨:“我得见见总理!”心里始终惦记着他的使命。
项与年把重要情报及时送到后,中央领导很快就定下了转移的新计划。红军安排得很周密,只用了一个晚上,八万多战士就全部悄悄离开了苏区,成功打破了敌人想“快点打败我们,彻底消灭红军”的如意算盘。 从敌人开始策划到我们全部撤出苏区,也就几天功夫,这么快我们就成功摆脱了敌人的重重包围。这次悄无声息的大转移能成功,项与年可是立下了大功。 【家国难两全,报国难念家】 突破重重包围后,我军便踏上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之路。长征刚开始,项与年也跟着红军大军,一起迈上了这长达二万五千里的艰难旅程。 后来,根据党中央的安排,项与年又一次扮成梁明德去了香港,秘密进行联络。但他在香港的身份被发现了,没办法,他又回到了上海,继续干起了以前的活儿——传递情报。
那晚从香港匆忙离开时,项与年没顾上带上老婆孩子。结果第二天,特务就找家里来了,他老婆和女儿立马就被抓走了。好在儿子在寄宿学校,虽然躲过一难,但之后也不知道跑哪儿去了。从此,项与年的家就这么散了。 监狱日子本就难熬,项与年那才八岁的小闺女,在里头竟然染上了坏疽。过了足足五个月,王村玉和她女儿才被放出来,可孩子没能挺过这病,早早地走了,留在了那个乱世。项与年听到这事儿,连见她们最后一面的机会都没有。从那以后,女儿这么小就没了,成了他心里永远都过不去的坎儿。 【与子相聚,幼年离世】 项与年的娃项德崇,受老爹影响,也入了中国共产党。1936年,党组织让他去福建长乐搞抗日救亡。后来国民党抓了他,好心人把他救出来后,他就改名项南去了广西桂林。这样一来,父子俩在不同的地方都改了名,再想认亲可就难上加难了。 战争结束后,项与年终于有空去找儿子了。多亏了在上海的老朋友张雪澄帮忙,他听说儿子项德崇可能去了安徽。经过多方询问,终于确定了儿子的下落,项与年便急急忙忙地踏上了与儿子团聚的旅程。
好多年后,父子俩终于又见面了。可没想到,1967年项与年突然中风,话都说不清了,没办法再工作,只好回老家连城休养。 回到老家后,项与年也没休息,他把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所有钱,都捐给了朋口人民公社,用来发展水电。就算已经不在革命的岗位上,他还是保持着以前的革命精神。到了1978年10月2日,项与年因为肺炎太严重,在福建省龙岩市去世了,享年84岁。 听到这个消息后,龙岩地区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马上行动起来,为他举办了一场隆重的告别仪式。告别会那天,辽宁省委和他以前工作过的单位都发来了吊唁电报,赞扬项与年一辈子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,给予了很高的认可和称赞。 【革命精神长存】 同年11月7号,中央又在辽宁省沈阳市给项与年举办了一次纪念活动,这是大家表达对项与年尊敬和爱戴的一种方式。在地级市和中央省市分别举行的这两次纪念活动,充分展示了项与年不平凡的一生。 项与年去世后很多年,他的孙女项小米把他那些英勇的事情写成了小说,后来这部小说又被改成了剧本,拍成了电影,名字叫做《英雄无语》。
这部电影在2000年跟大家见面,是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。可能通过观看影片里桐哥扮演的角色,大家能对项与年一辈子的成就有个大概的认识。 项与年一辈子都在追寻革命的道路,他为国家倾尽所有,把革命的热情展现得淋漓尽致,真是个了不起的革命勇士!虽然项与年已经离开我们33年了,但我们深信,他那份革命的精神会被无数的中华儿女一直记住并传下去,世世代代,永不消失。
|